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3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作者: 潔西卡.芬恩  《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:依附關係、創傷理論,與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》

依附理論概論         
健康的依附是一種深刻的情感連結,是一種持久的親密感,可以跨越時空地聯繫人們。人類天生就擁有一種依附系統,讓我們期待和他人建立關聯性。提出依附理論的學者約翰.鮑比,將這種與生俱來的期待稱為依附行為系,認為是人類為了生存而演化出來的行為系統之一。作為嬰兒,我們無法滿足自己的任何需求,基於生存需求,我們勢必得和能提供我們食宿的照顧者建立起紐帶與依附關係,並且滿足嬰兒在生理與心理上對於情緒同步、溫暖回應與身體接觸等需求─在大眾育兒文化中,通常將此稱為「肌膚時間」,是兒童早期發展的關鍵。


當嬰兒感到恐懼、痛苦或不適時,依附系統就會啟動。這些感受會讓嬰兒想靠近照顧者,或者出現趨近尋求行為,例如哭泣、伸手、呼喊,年紀稍長的嬰兒則可能會爬行、跟隨他們的依附對象。這些行為都是為了要恢復安全的感受,並且回到實際的安全處境。當兒童所需要的支持、安心和慰藉需求,確實被照顧者所滿足,他們的神經系統就會回到平靜、穩定的內在恆定狀態。

由於嬰幼兒還不能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,所以他們會需要依靠照顧者來共同調節。親近他人有助於讓兒童平靜,長時間獲得照顧者的照看與安撫,也能夠讓兒童學會自我安撫、自我調節情緒狀態的能力。兒童希望知道,我們的依附對象會在我們身邊、是觸手可及的;我們也希望知道,當我們有困難時,依附對象能夠成為我們的避風港,接著能夠成為我們的安全堡壘,讓我們能夠安心地出外冒險與探索─鮑比將此稱為探索行為系統,當我們的依附需求獲得滿足時,這個系統讓我們能夠從容、自由地探索自我、他人,以及周遭的世界。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反社會人格者的告白:善於操控人心、剝削弱點的天才
作者:M.E.湯瑪士

我是一個社會病態者(sociopath),俗稱反社會人格。無論是由於基因異常還是環境因素,我的病是現代心理學家所謂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(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),在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(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)中屬於「對他人權益不尊重及侵犯的廣泛模式」,診斷要點是缺乏良心自責,習於欺騙,不能符合社會一般規範。對於我的反社會,我喜歡定義為反應我個性的一組特徵,但別因此定義我。我通常不受不合理情緒的糾纏,我是有策略性的,精明的,聰明的,有自信的,有魅力的,但對於他人的困惑和情緒的社交訊息(social cues),我卻無法適切反應。心理病態 (psychopathy) 與社會病態 (sociopathy) 在臨床上始終糾結不休,現在兩者已廣泛交叉使用,然而在學理上兩者的區分是基於遺傳學、侵略性等因子。我選擇自稱為社會病態,是因為psycho這個字在大眾文化中有瘋子的負面涵義。或許我有病,但我可沒瘋。
 
從遺傳的角度來說,我這些特質或許可透過我父親追溯到我祖父身上。據說我的祖父個性很冷漠。從他滿臉的傷疤可以看出來,他個性衝動愛冒險、而且喜歡動粗。他其實應該是個了不起的火箭科學家,卻老愛想像自己是個牛仔。他把所有繼承來的財產都砸在一個農場上,卻把它給搞垮了,為了繳稅最後失去了這個農場。他因為搞大了祖母的肚子,被迫進入一段他不想要的婚姻,然而我父親出生才沒幾個月,他又突然為這段婚姻劃下句點,放棄了對孩子的撫養權,消失無蹤,從此再沒有回來看我父親。而我對我曾祖父毫無所悉,不過我猜有其父必有其子。
 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反智:不願說理的人是偏執,不會說理的人是愚蠢,不敢說理的人是奴隸
作者: 古倫姆斯 

 

識破迷惑人心的把戲、似是而非的話術
理性並非本能,理智需要鍛鍊
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八大人覺經》

作者:一行禪師

在我十七歲那年,也就是我作為沙彌在越南的慈孝寺修學的第一年,我必須背誦《八大人覺經》。六十年過去了,我發現這部經文仍是照亮我道路的明燈。

1978年,我參與了在南中國海營救越南船民的行動。我們用越南文印製了一本《八大人覺經》的小冊子,幫助倖存者在世界某處安家。很快,我們發現這部經對西方人同樣有幫助。所有人,不論過去經歷過什麼,都努力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實現安穩與自在。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從腦的複雜,走向心的簡樸      
──約書亞.波洛克
2018年6月
 

2015年8月的一天,我坐在印度清奈家中的辦公室,我太太拿著我的手機走進來,笑著說,「是葛木雷什從歐洲打來的電話。」顯然,在我妻子發現之前,我們兩歲的女兒已經接通了電話並與葛木雷什聊了一陣。

當我接起電話後,他說:「我希望你能寫一本關於冥想的書。」我立即答應了,但也有些擔心,說到要寫一本以冥想為主題的書,我認為葛木雷什比我更適合,因為葛木雷什已修習冥想超過四十年,還是全世界尋求者的靈性嚮導。幾週後我們見面了,我說,「也許您應該親自來寫這本書。」他笑著回答:「我們一起寫吧。」在接下來的兩年,我們在印度和美國各地進行了多次廣泛的討論。《滿心冥想》詳實地記載了這些交流。

早在二十多年前,書本的魔力開啟了我對冥想的興趣。在我還是青少年時,我就已經被靈性主題的書深深吸引。那時的我確信,只要在父母眾多的藏書中探尋足夠長的時間,我一定會發現一些晦澀深奧的文字,宇宙中所有偉大的祕密都將從中湧現。

首先,我拜讀了老子的《道德經》,據說這本書是在戰亂時期寫成的,其中的樸素和智慧令我著迷,點燃了我心中對於靈性渴望的火苗,促使我開始廣泛閱讀其他書籍。我翻閱了佛教、道教、蘇菲派、基督教和其他教派的文獻;我讀了亞里斯多德和奧古斯丁,也讀了愛默生和伊比鳩魯。漸漸地我意識到,透過閱讀,我只是了解了他人的體驗和想法,但我自己的呢?在我有自己的領悟之前,所有的知識對我都仍是抽象的。

我或許對於許多靈性概念相當熟悉,但都只是紙上談兵。我接觸過許多術語—啟蒙、開悟、三昧、開明,但我需要自己去領悟這些概念究竟意味著什麼。要做到這一點,則需要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。
接著,我開始瘋狂嘗試各種練習。我參加冥想課程、嘗試瑜伽,還學習了武術。有一次,我遇到一位著名的禪宗大師。當他看著我時,我只能結結巴巴地說:「我還未見過真正的大師。」「但你一定會遇到的!」他回答道。

那時我每天都練習冥想,然而,我並不覺得冥想能令人滿足,對當時的我來說,可真是一種掙扎──既艱難又無趣。經過幾年的探索,我的熱情開始減退,最終放棄了尋求。我一無所獲,還帶點幻滅的感覺。

2002年8月,我在一家商店門外遇到了一個陌生人。在交談中我了解到,她在練習一種叫「自然之道」的冥想方法,也稱作「滿心」。她言之鑿鑿,好像練習滿心真的改變了她的生活。儘管我對這種新型冥想方法倍感好奇,但我也有些懷疑。那時我已經對關於冥想的各種說法免疫了,畢竟我自己的冥想體驗和他們說的都截然不同,我想也許是我不適合冥想。

此外,我也懷疑,真正的道路會那麼容易找到嗎?要找到一位有修為的導師,應該要徒步深入喜馬拉雅山或者到其他遙遠的地方吧?單憑街上的偶遇,有多大機率能找到真正的大師呢?但我內心的另一個聲音卻說著,「的確有可能……」

後來,在一個9月晴朗的早晨,我的母親來電。她哭得很傷心,因為我妹妹剛剛出了車禍,正陷入昏迷,在送往醫院的途中生死未卜。而我卻遠隔千里,什麼也做不了。在接近凌晨時,我妹妹去世了,年僅十六歲。

恰恰是這種時候,人會開始尋求意義、靈性和希望。我全都嘗試過,卻一無所獲。

儘管如此,我還是安排了與一位名叫布萊恩.瓊斯的滿心培訓員見面。布萊恩是一名專業藝術家,我們約在他的工作室見面,那裡擺滿了畫作,成品和不同階段的半成品俯拾皆是。我們邊喝咖啡邊聊,他說所有滿心培訓員都是志願者,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,這一點令我佩服不已。布萊恩隨後邀請我到旁邊的房間冥想,或是就他的說法,陪我打個坐。他示意我坐到椅子上,並在我對面坐下。他開始講解如何以心進行冥想,並告訴我他的角色只是陪伴者,清楚這一點有助於深化我的冥想。接著他讓我閉上眼睛,說:「請開始。」

很難去解釋隨後發生了什麼。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明白,我得以一嘗三昧之境──一種內在極其平靜的狀態,在這種狀態下超越了自己、超越了當下,更超越了一切。當他說「到此為止」結束冥想時,我感覺自己好像從永恆中被拽了出來。

我們靜靜地坐著,沉浸在冥想後的靜謐,享受著那悠然的美好。

在那一刻,我知道自己擁有了某種獨特的經歷──一種我畢生渴求的體驗。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我確切經歷了什麼,但那是我記憶中第一次,全然地處於心的愉悅與平和之中。後來我才知道,這種體驗是由「瑜伽慧能」帶來的。

滿心是一種綜合的方法,包括了三項核心練習:晨間冥想、傍晚清心和臨睡深思,這三項練習都是由慧能傳授所支持。慧能傳授是滿心方法的精髓,也是滿心冥想之所以能夠帶來轉化的關鍵。

透過冥想,我們從腦的複雜走向心的簡樸,一切由心開始。

心平靜的時候,頭腦就會休息;心滿足的時候,頭腦就會獲得領悟、清明和智慧。我們往往認為心和腦是兩個不同的實體,經常相互衝突,但在滿心冥想中,我們用心來調節腦,從而使兩者協調一致。當這兩個有機體在冥想中融合,我們便得以完整。

傍晚清心讓我們擺脫那些經常支配我們生活的各種思維和情緒,透過清除內在的沉重、不好的特質和過多的欲望淨化心靈。漸漸地,我們終於能夠顯現自己真實的本性。在臨睡深思中,我們確認了自己與內在靈性本源的連結。藉由祈禱,我們得以進入一種深思的狀態,召喚我們與本源融合,因此期望和渴求油然而生,在深度冥想中顯現。

滿心冥想起源於20世紀初的印度,創始人是一位名叫羅摩.昌德拉(Ram Chandra)的瑜伽士,世人稱之為拉喇濟(Lalaji)。早在一開始,拉喇濟就確立了包容的原則,接受來自於任何宗教和社會背景的學生,這以他所處的時代及地區來說極為罕見。他本人深受各種傳統的影響,卻能夠進一步整合、創新這些代代相傳的思想,開闢出新的道路,適合日益現代化的人類社會。身為現代社會的尋求者,我們在各方面有著不同的責任,很少有人能夠全心投入自己的靈性尋求之中,而滿心,就是提倡一種平衡、綜合的生活,讓生命之雙翼──靈性和物質,得以在其中和諧共存。

拉喇濟的靈性接班人也叫羅摩.昌德拉,但常以巴布濟(Babuji)為後人所熟知。巴布濟完善了滿心練習,使滿心得以成為現今的形式,並指導著世界各地的尋求者。巴布濟的接班人是查理濟(Chariji)──第三位滿心嚮導。在查理濟於2014年12月20日去世後,葛木雷什成為滿心冥想的第四任嚮導。
我十分幸運,在2008年因工作遷往印度後,與查理濟有過多次交流。當我第一次見到查理濟,我立刻想起了那位禪宗大師多年前的預言;然而,後來我才明白,「遇見大師」是發生於內在的事,而非外在。

在印度生活期間,我還認識了葛木雷什,他是我的鄰居,也是我一位朋友的父親。認識不久,我便開始對他產生極大的好感與敬意,他是我認識的人中最真誠、樸實的一位。有一次,他的兒子提起我們公寓的一名警衛,說他看起來總是不太開心,「也許他可以從冥想中受益」,他對父親說。葛木雷什卻回答道:「現在,這個人需要麵包多過上天。」

葛木雷什於1956年,出生在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州。他在1976年開始修習滿心,當時還是一名藥學系的學生。畢業後,他移居美國,在紐約成為一名藥劑師,同時繼續他的冥想練習。2011年,查理濟正式提名他為滿心的靈性接班人,於是他在查理濟去世後正式接任。此後,葛木雷什全心投入靈性職責,包括指導滿心學院的活動,並為世界各地的尋求者持續提供支援。他婉拒了所有正式頭銜,但許多人稱他為達濟,在他家鄉的古吉拉特語中,達濟就是叔叔的意思。

《滿心冥想》是達濟和我一系列坦誠的對話,我們探討了滿心的原理及練習方法。我向達濟請教了許多問題,有些是我作為冥想初學者時遇到的;有些則是我成為滿心培訓員後經常被問到的問題;還有一些則是我們在討論過程中自然而然浮現的。

《滿心冥想》由三部分組成:

 第一部分:探索靈性尋求的本質,揭開冥想和瑜伽慧能傳授的神祕面紗。
 第二部分:介紹滿心的核心練習:晨間冥想、傍晚清心和臨睡深思,融合了基礎知識和實踐指導。每一章結尾都有一個步驟指南,引導大家完成這些簡單的練習。
 第三部分:探討嚮導在支持我們的內在旅程中,無形卻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
《滿心冥想》是一份邀請,邀請大家來體驗這個簡單的練習,這個練習已然改變了我的生活,也改變了世界各地滿心修習者的生活。當然,一本書無法改變我們。書可以為我們提供智慧,但不能讓我們變得智慧;書可以為我們提供知識,但不能讓我們體驗到知識的真理。本書提供的是一種體驗式的方法,幫助了許多人透過自己發現真理。

我們可以前往不同的地方尋求靈性,但靈性的本源永遠無法於外在找到,那是一種永遠無法把握的存在,只能感受。當我們感覺時,是用心去感受,因為心是感覺的器官。練習滿心,是為了尋求超越形式的本質、尋求儀式背後的真理:以自己的心為中心,在那裡找到真正的意義和滿足。

達濟給尋求者的資訊簡單而直接:體驗大於知識。任何良師都明白這一點,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課程都設置了理論講座和實作單元。達濟經常說,我們在講座中學習原理,但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並獲得實踐經驗。我邀請大家將心作為自己的實驗室,將滿心練習作為自己的實驗。

在任何實驗中,都有一個實驗者、實驗對象以及實驗結果。在靈性實驗中,三者都是我們自己:你是實驗、是實驗者,也是實驗的結果。

這個實驗永無終點,只有不斷發現的過程。

這就是滿心的喜悅和驚奇。──約書亞.波洛克

 

 

情緒整裡

滿心冥想:印度的百年神性意識傳授,一場切實可行的靈性實驗
The Heartfulness Way: Heart-Based Meditations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我們家有4個孩子,總是吵吵鬧鬧,一直以來,我都是過著宛如動物園般混亂的生活。最小的還在唸國中,大兒子即將升高中,第二個女兒已是大學生,而大女兒竟然已經快大學畢業了。唉,我的孩子們終於也將一個接著一個離巢!一想到這個,就覺得好空虛、好寂寞……。

  以往光是有哪個小孩因為校外教學之類的活動不在,我就會突然覺得家裡變得很冷清,讓人受不了!更早以前到底是怎麼生活的?我已經記不得。在不久的將來,當孩子們全都離家,只有我和妻子兩人待在寧靜的家中,這日子是要怎麼過啊?那是個我完全無法想像的世界。

  但……就和曾經的自己一樣,孩子離開父母展開旅程的那天必定會到來。孩子們是為了在自己的世界裡翱翔而出生,不確實離巢就糟了。這道理我當然懂……。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

 

     「真實為何?

  對內在世界臣服,把自己交還於本然,就能與真實重新相遇。

  要在這個人世間找到自己的道路,你只需要回答三個問題。

  首先,你必須反問自己:「我是誰?」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你的日常超能力
 
這是你擁有的日常超能力:透過使用心智的方式你分分秒秒都在改變自己的大腦。心智的意識正在轉變成建構你大腦的細胞,。
 
看到螢幕上能隨意改變自己身體的超級英雄讓人印象深刻,下一步他們或許會發展出同時具有腦力的天才,就像電影《藥命效應》(Limitless)的主角一樣,只要服用一顆名為NZT 的實驗性藥物就能變成天才,釋出大腦的全部潛能。或是像《X 戰警》(X-Men)的每位角色一樣,擁有獨特的超能力天賦。
 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出處:

覺察真我:自由自在的活著,不再是夢想!

作者:小米蓋爾‧魯伊茲

 

無條件地愛自己
 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習謙虛地面對大自然

作者 李偉文

人類最大的疏漏是看不見與忽視自然定律,

人類最大的幻覺是以爲可以變造自然定律,

人類最大的天真是隔岸觀火以爲地球很大,

什麽時候人類學到隨順自然整體看待全球,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摘自: 奧修/愛與死亡:人類最想一探究竟的「存在」的真相

  你可能不知道 Meditation(靜心)這個字跟Medicine(醫藥)、Medical(醫療)來自相同的字根,這個字原本的意義是成為完整的技術,恢復健康的技術。醫藥用來醫療,同樣的,靜心也用來醫療;使人得以完整、圓融、健康。

  注意,盡可能靜心地傾聽。當你靜心地傾聽時,是在領悟;當你專注地傾聽時,是在學習。專注地傾聽,你會獲得知識。靜心地傾聽,你會失去知識。這其中的差別非常微妙。

  當你專注地傾聽時,專注意味著一種緊繃——表示你處於緊張狀態中,太過熱切想要學習、吸收、知道。你感興趣的是知識,專注的是朝向知識的途徑;意念聚焦在一件事情上,當然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東西。

  靜心並非聚焦的意念,你只是靜靜地聽,腦海中沒有緊張,不急著想知道或學習,而是在你本性的放下與敞開之中全然地放鬆。

  你只是傾聽,而不去知道,只是傾聽就能夠領悟。這是不同的傾聽之道。

  如果你試著要知道,你會試圖記住我說的話;在心裡重複我說的話,在心裡做筆記,將之寫在你的記憶庫裡。你想要讓它深植在你心裡,以便不會忘記。於是那些話就變成了知識。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

麥克‧辛格原本在修博士學位,準備當個大學教授。然而,在經歷一次深刻的靈性覺醒之後,他決定開始一項實驗:接受生命之流展現在他眼前的任何事物。

這項實驗有兩個步驟:

一、如果生命以某種方式呈現,而他抗拒的唯一理由是出於個人喜好,那麼,他就放開自己的好惡,讓生命做主;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活出當下的平靜

作者簡介

史蒂夫.泰勒(Steve Taylor)

 

跳脫忙於反應的生活,回到生命的中心點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MIT 哈佛教你決斷的科學:學會9方法,讓行動100%成功!

作者:內田隆

 

比爾‧蓋茲怎麼決定微軟的免費試用期?

賈伯斯推出iPad時,如何預測需求?

不論是企業家還是一般人,都得面對重大抉擇,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你所需要的不是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,而是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。

 

如果無法理解生活中為什麼會發生某件事情,你是不是會很不自在?

 

如果遇到麻煩,你是不是希望愈快解決愈好?

 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理性的情緒化:精神科醫師拆解七種支配生活的基本情緒

作者: 佛朗索瓦.勒洛爾, 克里斯托夫.安德烈

 

  「情緒化」不好?憤怒、哀傷、嫉妒……為何存在?


   暢銷精神科醫師讓你知道:每個情緒,都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。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中陰解脫門:生死之旅一定要記得的6件事

作者: 措尼仁波切 

 

人的一生有無數個中陰,

它是生死之間,也是入睡醒來之間,更是剎那之間,

 當我們能夠掌握生命中無所不在的「間隙」,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》經典語錄:

作者: 李尚龍

  1、看起來每天熬夜,卻只是拿著手機點了無數個讚

  看起來在圖書館坐了一天,卻真的只是坐了一天;

  看起來買了很多書,只不過曬了個朋友圈;

  看起來每天很晚地離開辦公室,上班的時間卻在偷懶;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告別前一定要學會的四件事:練習寬恕、感謝、愛與別離

作者: 艾拉.碧阿克

說出四句最重要的話,也就是「請原諒我」、「我原諒你」、「謝謝你」、「我愛你」

 

 四句話產生的效果

 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

我決定簡單的生活: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,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!

作者: 佐佐木典士

 

 

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!

文章標籤

aeio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